2009年1月24日

Google Analytics-分析自己的部落格(三)

上一篇介紹了「控制主頁」部分,基本的一些統計數據已夠一般部落客使用,但這僅是Google Analytics一小部份功能而已,想要更加深入瞭解及分析自己部落格的朋友們,就必須再進入其每個細項分類之中,這邊KIWI就以自己使用經驗及網路資料彙整(感謝電腦玩物資料提供),來跟大家談談每項數據的意義及相關功能!


訪客總覽:統計網站與訪客之間的相關資料。上方的曲線圖可自行選擇依不同的數據來顯示,預設值為訪客,下方則是造訪次數、絕對特定訪客、網頁檢視、網站停留時間等數據;另外還可以更細部地,針對訪客的來源分佈、語言、新舊等等項目做分析,甚至連訪客使用的瀏覽器、作業系統、螢幕解析度、連線速度等都包含在內。

  • 造訪次數(Visit):「造訪次數」被認為是查看網站熱門度的基本指標,因為這項數據更具體的代表了「每一次實質的到訪行為」。例如有一個來源到你的部落格看了兩三個網頁,然後離開網站,或者在短時間內(Google Analytics預設為30分鐘)重複進出你的網站,那麼整個瀏覽過程中只會被計算為一次的Visit,這可避免特定來源重複閱讀你的部落格,造成顯示數據超過實質造訪人數;但只要超過時限,「造訪次數」就不會管來源是否為同一個人,都將被計算為新的造訪次數。
  • 絕對特定訪客(Absolute Unique Visitor ):比「造訪次數」更嚴格的計算方式在一段特定時間內(這段時間依據你在Google Analytics上方圖表拉出的時間長度而定), 不管到訪網站幾次,只要是同一來源,都只會被計算為一位絕對特定訪客,也就是不重複的讀者數量,更能接近真實的讀者數量。
  • 網頁檢視(PageView):代表站內網頁被檢索查看的總次數,就是說當一個讀者來到你的部落格後,看了首頁與兩篇文章,總共檢視了三個網頁,那麼你的部落格PV便會加上3。
  • 平均網頁檢視 (Average Pageview ):平均網頁檢視就是「網頁檢視數」除以「造訪次數」,可知每次部落格上的實質造訪行為中,平均會瀏覽多少個網頁。
  • 網站停留時間(Time on Site ):代表每一位訪客平均停留在你網站的時間,當然時間愈長代表你的部落格愈吸引讀者停駐。
  • 退回率 (Bounce Rate ):讀者只造訪一個網頁就離開網站的比率,基本的算法是「只看一個網頁的造訪次數」除以「總造訪次數要」。
  • 新舊訪客(New or Returning Visitor ):這個數據就不再贅述,主要就是把你的網站訪客分為第一次新來的或是之前已經來過的兩種。
  • 忠誠度 (Visitor Loyalty ):會依據不同的重複造訪次數,來顯示每個區段在總體造訪次數中所佔的比例,也就是說你可以看到有多少訪問是忠誠的不斷到訪,又有多少訪問是隨機的臨時拜訪;另外其他的新近度、造訪時間長度、造訪閱讀量,也是依據不同的標準項目,經過分析統計,顯示其相關比例。

另外,這部份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東西,就是「訪客分佈圖」,可依地圖來呈現不同地區的訪客來源,每個國家都還可以細點進去,進一步觀察每個洲、省、線、市的訪客數量。

而有趣的是,你會發現第一名大多是三重,但這並不代表喜歡看你文章的人都住三重,這只因為中華電信的ISP機房的位置在此而已。

這篇最後再跟大家介紹一個不錯的功能,或許有些人會說這不是上一篇就有提到了嗎?沒錯!但鑑於上次說得不是很明確,而且這功能對於想要比對部落格成長幅度的人來說是很好用的,所以,KIWI不想讓大家不小心忽略了這個功能!

首先,點選右上角的時間區間,不論是在控制主頁或是訪客、流量來源、內容都可使用,接下來選擇想要比較的區間值,若你選的區間有重複就會像KIWI的圖那樣,前面有一段都是一樣的,而下方的數值就會顯示出兩個區間比較的進步幅度,例如你第一個區間是選擇2009年1~2月,另一個比較點是選擇2008年的12月到2009年1月,此時你就可以比較近期的造訪次數是不是比上個月增加,或者是下滑,是否要改變文章的寫作方式,或是新造訪數是不是在下滑,都只有舊訪客來看,這時就必須拓展你的客源,這些分析數計都可以作為調整你經營部落格的參考方向。


PS:下篇就一次跟大家介紹完「流量來源」及「內容」兩項吧!否則一直在拖臺錢也不是辦法,哈哈!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