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是很多人在理財規劃中都會遇到的一環,它也算是對人生的一種風險管控,怕你「走得太快」、「活得太久」、「病得太長」,希望在遇到這些不想遇到的事情時,能夠多一份保障,而「保險」原本概念也就是一種重新分配意外損失成本的財務安排,透過眾人眾人的力量,達到分散風險的目標,所以其原意是好的,但為什麼很多人會如此排斥保險呢?這可能跟台灣的理財規劃教育有關,學校的教科書很少提及相關知識,而大多數的人也都是在畢業後,透過保險業務員(通常是自己的親朋友好)才對保險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但大多時候,這些保險業務員都是以業績及推銷商品為考量,導致購買者對保險產生反感及觀念上的偏差。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 資料顯示可知,國人平均每年支出約8萬多元的保費購買人身保險,但平均保額僅有98.97萬元,由此可知,大部分的人花了相當高的保費,卻僅得到低額的保障,且台灣2007年壽險與年金險投保率為196.03%,平均每位國人擁有近兩張的保單,可見大部分的人保險的量(保費及保單數量)是達到了,但質(保額)卻遠遠不足。 「意外與明天,不知道哪一個先到」為了讓生活更有保障,付出少許的保費,來確保未來生活的無虞,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往往大部分的人都事與願違,所以在購買保險時,一定要檢視是否符合需求(保額夠)、符合預算(保費符合自己的現金流)及解決問題,這樣才能買到適合自己的保單。 註:1、保險密度:每人平均保費支出
另外,因台灣人長期視「儲蓄為美德」的觀念,導致很多人在購買保單時,希望繳出去的錢可以領回或獲得一定收益的回報,所以常常花了一大筆錢,卻購買了保障低的保單,如儲蓄險、投資型保單等,這些保單雖然到了一定的時間後,都可以領回一筆錢,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保險公司決不是慈善事業,保戶想要佔到保險公司便宜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到時領回的錢其實也只是自己繳的錢(而且要活得夠久),再扣除通貨膨脹,其實最後得到的效果可能不如預期,這邊就讓我們來看看大多數台灣人買保險的狀況吧!
2、保險滲透率:保費收入對GDP之比率
3、投保率:人壽保險及年金保險有效契約件數對人口數之比率
2008年12月8日
你的保險夠「保險」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