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主角有很多個名字,通常大家都喚它「連動債」,全名為「連動式債券」,小名又叫「結構債」,English name is Structured Note,當事情發生之後,大家又給它取了許多外號如「連痛債」、「金融毒藥」等等,但不管如何,早期的連動債其實是專為好野人量身訂作的,其結合了「固定收益商品」與「衍生性金融商品」,固定收益部份提供投資金額的基本利息收益,而衍生性商品部份則提供槓桿效果,加強收益,通常為零息債券和選擇權的組合,藉以賺取低風險(保本)高報酬(投資)的回報,當然其價值亦會隨著連結標的而變。但「聰明」的金融業者把餅作大,將它賣給更多一般的投資人,並加以連結更多更複雜的標的(包括股市、基金、商品價格、利率、匯率、信用風險等等),加上碰到利率走低(網路泡沫化FED連續降息17次),全球投資信心衰退,像這種保本又「保證獲利」的商品馬上就獲得大家的喜愛。

但在過去五年的大多頭行情,連動債的「安全性」常被投資人遺忘,就如在多頭行情時,你的連動債連結美國「花旗銀行」的股價(2007年5月為55元),當時若有人跟你說難道不怕跌到10元就不保本了嗎?你應該會覺得這個人是瘋子,心想那到時道瓊不就跌到8000,台股不就變4000,全球不就哀鴻遍野,但...你想對了,不過差一點,因為花旗到6元多,所以一旦多頭市場反轉,所有問題馬上就浮現了!當然這也是目前理專跟投資人爭論不休的原因之一。
所以,當時理專在販售連動債給投資人時,通常是拿出各式各樣的DM,連結商品五花八門,並對著保本那兩個字不斷地用筆畫阿畫的,而投資人就彷彿被催眠般,其他的保本率、相關費用、連結標的、匯率風險等等也就拋在腦後了!
張貼意見